深圳工业园升级研究

2394250

深圳工业园升级研究

——国世平

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区位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过程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第二,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较好的着力点。在工业园区,政府把这一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的窗口,进行一系列的体制革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政府也把这一块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地,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硬环境。这样,工业园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实现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

深圳市下辖6个行政区,即四个位于特区内的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和位于特区外的龙岗和宝安区,从产业的概念来讲,每个行政区又可以说成时工业区,位于罗湖区的车公庙和八卦岭工业区都是深圳市较早期的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深圳发展的政策,深圳市各工业区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除了龙岗、宝安和南山的工业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他各区的发展都在经济大潮中不断被转换成为商业区和住宅区,逐渐同工业二字远离。宝安、龙岗和南山在发展当中从其他地区发展中汲取经验,发展已成规模,逐渐形成了三区鼎力的态势,在09年由深圳市政出台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所列的工业区,尽数属于这三个行政区。在当前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深圳市工业园打出了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旗帜,深圳高新区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以开放创新引领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式发展,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稳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列,技术创新名列前茅,为深圳率先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园区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将深圳高新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提升改造区、控制整备区,正确处理产业现状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大项目引进与中小企业培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需求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辐射带动极与经济增长极的关系,实现各园区专业化均衡发展。一、重点发展区:深圳湾园区,留仙洞园区,大学城园区,坂雪岗园区,光明园区,观澜园区,宝龙园区,坪山园区(深圳出口加工区)。着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培育体系建设,打造技术辐射带动极和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专业园,大力发展技术咨询和商贸服务业。二、提升改造区:石岩园区,龙华园区,福永北-沙井南园区。以新型高科技园理念,有序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实施土地厂房资源动态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控制整备区:碧岭园区,葵涌园区,大鹏园区。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进度,加强环境保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预留空间。鼓励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升级改造。限期关闭或者搬迁不符合规划和污染型工业项目。

从产业结构本身来说,综合深圳市一区多园的情况,深圳市工业园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化生态农业等产业,逐渐形成了一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为辅导,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渐次发展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布局来说,深圳市工业区一区多园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各个工业园区功能的差异,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深圳湾园区和大学城园区,同样担任科研开发的任务,以这两园区为基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带有条件的片区辐射扩展;科研成果的孵化则主要在市高新区、光明工业园和宝龙—碧岭园区。基于各园区的基本功能,在遵循本市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环境保护的产业布局原则下,深圳市计算机与通信产业主要分布在深圳湾园区、留仙洞园区、石岩园区、坂雪岗园区和龙华园区,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和龙岗区;软件产业则主要分布在南山区的深圳湾园区、留仙洞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则分布在南山区的留仙洞园区和龙岗区的宝龙—碧岭园区、光明园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分布于深圳湾园区、光明园区和观澜园区;新材料产业主要是在南山区的深圳湾园区、宝安的观澜园区和龙岗区的宝龙—碧岭园区:新能源产业分布于坪山园区和宝龙—碧岭园区;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分布于坪山园区、宝龙—碧岭园区和观澜园区。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深圳市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完善产业带科研开发、高等教育、科技成果孵化、留学生创业、出口加工等五大功能,以引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醒目为主导,适度重型化为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业大项目布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市产业带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及其设备制造产业链、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产业链、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数字视听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软件产业链、高能环保充电电池产业链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链,造就了一批以长城、联想、新天下、化为、中兴、金蝶、比亚迪、比克为代表的产业核心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工业园的一区多园的情况,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是必然,深圳市政府在一九九八年八月曾颁布《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规定》,对于园区的管理体制、进入园区的条件、退出园区的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园区管理要求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高新区以及高新技术的定义都有了些许的变化,深圳市政府为了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在二零零一年三月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是依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考虑深圳市自身的特点所指定的管理条例,条例当中对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虽然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深圳工业园的发展已趋规模,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凸显优势,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一区多元的弊端,以及当前深圳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类资源也在快速消耗,土地和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人口和劳动力以及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已成制约深圳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由于过去对土地资源的“二元化”管理,以及市、区、镇、村争相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以土地换市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深圳的工业出现了占地规模大、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已严重影响到工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以及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的总目标。在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积极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工业区的升级改造,通过挖掘空间资源潜力、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市政府已成立工业区升级改造的专门机构,并出台了《关于工业区升级改造若干意见》,为工业区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政策保障。另外,随着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规划、国土、贸工等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特区外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也为全市的工业区升级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深圳高新区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工业区的升级改造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第一”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深圳高新区加快发展,《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要求推动深圳高新区转型升级,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加速工业区升级,努力为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深圳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生命力。

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管理机制方面,深圳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台湾工业园均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发现差异,从而吸取经验,对深圳工业园进行升级改造。

表1  深圳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产业结构的比较

  深圳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 台湾工业园
重点发展发展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化生态农业 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计算机外设、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 微电子及通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 集成电路和电脑
辅助产业 化合物半导体、平板 生命科学及新材料 计算机外设、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
渐次发展产业 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 现代服务业和休闲产业 生物技术、及制药等新兴产业

 

表2   深圳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管理机制的比较

  深圳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 台湾工业园
管理层次 三层 层次多 单层
管理架构 领导决策层

统筹协调层

园区管理层

成立管委会。共设立七套常设机构计12个局和l个非常设的办公室 直接隶属于我国台湾“行政院”
机构设置特点 一区多园

设立行政管理机构

政企分开,高度精简,不设事业单位 台湾新竹园区的上级领导机关是科技主管部门下属的园区指导委员会,更注重“法治化”管理,更注重行业组织在园区管理中的作用
对外关系 不与国外政府机构接轨 与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相接轨 较少与国外政府机构接轨

深圳工业园要借鉴苏州和台湾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进行工业园升级。现在,深圳工业园已具备升级相关条件。随着国家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深圳市政府为深圳市工业园的升级制定了一系类的有利政策,从产业环境建设、财政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等等。同时深圳拥有有利的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形成工业园升级的压力,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合适恰当的角色,深圳市具备有大量优秀具有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但是升级的不利条件也存在:深圳所处的珠三角地区人才资源较为缺乏、经济发展腹地优势不够长三角地区,深圳土地资源有限,生活成本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工业园自身分布广,中小型偏多,园区协作困难等问题,我国目前工业升级面临的宏观层面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时间向前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不断变更,作为深圳经济发展产物之一的深圳工业园,在新的时代应当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明确深圳工业园升级的目标,并通过政府适当地引导工业园良性发展,将对促进深圳市向高科技、先进文化、先进产业方向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深圳工业园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将深圳高新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流高科技园区。《深圳市工业区升级改造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中提出深圳工业区升级改造的总体目标是:充分挖掘工业用地潜力,完善工业生产配套设施,提高工业用地效益。通过对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的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到2020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工业结构高端化、工业用地集约高效、生产与居住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先锋城市和亚太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总体目标,它明确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经济目标是逐步推进特区内各工业区、特区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其它重点产业片区内工业厂房升级改造,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用地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降低资源消耗。社会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淘汰和转移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适度控制人口规模,调整人口结构,减轻因人口压力过大、社会管理相对滞后而造成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环境目标是按照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完善工业区的市政配套设施,消除因设施建设不足而造成的缺水、缺电影响;适当提高特区外工业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和建设标准;改善生产工艺技术,降低工业污染排放量,有效提升工业生产的软、硬件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世界上工业园升级的模式选择有以下几种:从资金升级模式上看: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高技术企业向高技术中小企业投入风险资金;通过政府扶持而发展起来;政府的科研经费以及风险投资。从技术升级模式上看:自主技术开发;吸引留学生回来创业,引进高科技,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地的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剑桥大学的声誉和许多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重点放在基础研究而不是工业应用。从人力资源升级模式上看:

表3   典型高科技园区的人力资源比较

  总人口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硅谷(1999年) 1048000 20000   6000以上
新竹(1996年) 42257 8400 4300 423
筑波(1985年) 145000 8900   2500
剑桥(1984年) 大学毕业生平均占雇员总数的1/3,其中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占70%。所有管理人占雇员总数的11%,科学家和工程师占雇员的25%。

从管理组织升级模式上:由“国科会”主管的工业园区,其管理组织机构亦是在“国科会”下设“园区指导委员会”,作为园区的最高领导机关;园区机制相对成熟,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配置上也达到了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就不会像台湾和日本那样权利集中。

世界上办得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可分三种类型:一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集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最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二是以高科技跨国公司为核心,带动配套科技企业的建立,发展成为高科技园区。最典型的是瑞典的“基斯塔”和芬兰的“奥卢高”高科技园区,二者分别以爱立信公司、诺基亚公司为主体。三是以高科技产品为“龙头”,配套发展形成的高科技园区。典型的是我国台湾的“新竹”,它以生产电脑芯片和笔记本电脑为“龙头”产品,与之相配套形成一批高科技企业。其最大特点是:使知识成为“资本”,鼓励海外科技人才带高科技成果、专利、产品入股,发展高科技企业。世界上办得不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也有三种类型:一是英国的“剑桥”高科技园区。其最大特点是由政府规划、投资,政府资金只支持与其关系好的大公司,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小企业难以立足。二是日本“筑波”高科技园区。全国40%的科研人员、50%的科研经费集中在“筑波”,不鼓励发展私营科技企业。院所、企业及科技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缺乏创新体制。三是美国“128号公路沿线”高科技园区。美国政府原计划把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地128号公路沿线建设成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虽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从以上几种类型分析,成功的高科技园区的鲜明特点是:专业特点明确,功能比较单一;创新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政府优惠政策明确,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远离大城市中心,创业机会成本和研究、开发费用较低。失败的高科技园区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散,功能综合;缺乏创新文化和竞争机制;政府干预过强,优惠政策只向大企业倾斜;园区建设标准过高,国家投入过多,创业机会成本太大,科研、开发费用上升,整体竞争力下降。

工业园区一般都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是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加快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组织。在全球价值链下,通过产业聚集,参人全球生产分工,实现产业链有效整合与产业升级,是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因此,工业园区作为政府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其战略选择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依托工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链上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较好模式。而一个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人才、资源、社会、文化基础及区位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也决定了该地区的建园特色及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在产业层次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上都是不同的。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而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与此相对应,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其次,通过资本质量提升摆脱园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困境。产业链的本质是价值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信息链。低技术含量的资本,低知识含量的资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就是说由资本的特性及其素质决定的。所以,中国企业摆脱低度化的路径,从根本属性而言,在于提升资本质量,提升资本素质。这就是增加资本内在的知识含量,变低素质资本为高素质资本,变低技术含量资本为高技术含量资本。具体而言,则是通过具体政策引导,实现进人工业园区的资本质量提升,变实物资本为价值资本,变有形资本为无形资本或品牌资本,变加工资本为智能资本(增加资本的知识含量),变克隆模仿资本为技术创新资本,从产业链低端走向产业链中端和高端,摆脱中国经济低度化陷阱,实现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转变。再次,构筑园区企业大脑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住。所谓的企业大脑指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企业创新、设计、决策、品牌策划、创造、研发等环节。这就要求构筑园区企业大脑,即将园区中的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企业,然后带动园区其它企业的发展,最终提升整个园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大脑可以通过下述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其二,通过价值创新,优化产品,在技术创新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其三,通过产品创新,开拓全新消费领域。其四,通过设计革命,改造价值链。其五,通过“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提升价值链。最后,开拓园区营销通道引导价值链提升。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 ,品牌获利润30% ,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谁掌握了营销通道,谁就可以集聚资源、控制终端客户、驾驭产业链。这就要求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设计,要注重区域营销和区域销售网络的建设。

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根据深圳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实施创新体系、国际化、产业提升、空间布局、新型高科技园、园区环境等六大升级步骤。一、创新体系升级。积极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引入创新实体,建立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二、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依托深圳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渠道,建设全球开放创新平台,完善跨国界跨地区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三、产业结构升级。把握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做大做强高技术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四、优化空间布局。根据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园区发展现状和区位特点,将深圳高新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提升改造区、控制整备区,正确处理产业现状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大项目引进与中小企业培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需求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辐射带动极与经济增长极的关系,实现各园区专业化均衡发展。五、创建新型高科技园。建设由科技企业加速器和人才社区构成的新型高科技园,弥补特区内产业空间匮乏和特区外人居环境不足,满足中等规模高科技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总部和人才双落地需求,促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出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六、园区生态环境的升级。以扩大内需为契机,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度超前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连接各园区的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和信息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便利化,为园区发展提供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