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厂房改造的意义

来源:建科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老旧工业厂房逐渐被废弃,完全保留不动或是全部拆除都不是很好的方法。老旧工业厂房是历史的产物,展现了工业技术发展的轨迹。一个发达并有吸引力的城市,除了拥有一批代表着现代技术和趋势的新潮建筑外,也一定要有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城市历史遗迹,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新老对比、相映成趣的城市风貌。作为老旧工业厂房这样一种特殊工业遗产建筑,虽然它不属于历史遗址建筑保护范畴,但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要素,完全把它从城市中抹除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工业厂房改造就显得意义重大。

1、若能成功地改造工业厂房,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将更有利于完善城市形象,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一个城市中心区,达到新旧建筑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

2、改造工业厂房成其它用途建筑,相对于新建建筑更加节省资金,避免拆迁费用,节省能源,更有利于节约,这与中央提倡的“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造后的厂房可作民用,缓解城市居住问题,也有助于减少一些社会问题。

总之,透过老旧工业厂房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盛况,留下历史的回忆。我们需要借鉴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对现有老旧厂房进行动态保护即改造,在保留其外表特征的前提下,让它变成适合现代功能需要的建筑,既传承了历史也使其物有所用,这也是工业厂房改造的真正意义。

对老旧厂房改造的思考

来源:建科设计

老旧厂房,可以改造成孵化楼、单身公寓、廉租房、loft、商业街……等等,在实际中应该如何选择最好的方式,各种改造方式的利弊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的。

1、改造的目的分类

不同改造方式是由不同的改造目的决定的,在改造一个旧厂房时,首先是要确定想要改造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适当的改造方式。根据前述各种改造方式,可以把改造的主要目的基本分为两种。

1)以保护有特点的厂房建筑,延续城市文脉为目的。其主要代表为loft型改造,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改造后的建筑也作为人们感受艺术的场所,很好地保留了原厂房所具有的工业美感,以这种目的改造的厂房,应该选取地点靠近商业文化区、建筑有典型工业建筑特点、有艺术价值的老旧厂房。改造后的建筑可以成为带动这一区域文化艺术发展和提升地区经济价值的动力源。但过分追求艺术表现力也会造成改造的loft建筑与当地文化不相协调,成为贴着时尚“艺术家”标签的专属奢侈品!因此如何合理的控制改造费用,有效利用loft空间,对loft合理的定位都是在这种目的下旧厂房改造时要注意的问题。

2)以节约费用、保护环境转化建筑功能为目的。其主要代表就是单身公寓、廉租房、孵化楼改造,这种改造注重在改造后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和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这类旧厂房改造对艺术要求并不高,但需要其结构稳固、平面规则、易于改造,尽量选取建造年代比较近的厂房。由于其目的是以经济为主,因此改造工作容易出现忽视建筑外观,一味节省造价造成建筑质量缺陷等问题。

2、改造技术方法的完善

现代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直接以建筑技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时尚建筑,而作为工业技术体现的厂房改造更应该注重技术的运用,选择适合的建筑技术会让厂房的改建部分与保留部分相互协调呼应、相映生辉。

3、厂房保护和改造标准

老旧的工业厂房有很多,但哪些是要保护并改造,哪些是可以拆除却没有一个标准!老旧厂房也可以像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一样制定一个相关的保护标准,包括厂房建筑年代、建筑材料、建筑规模、之前的工业利用类型等一些相关信息的等级标准。不同标准的厂房分别属于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等级的保护改造措施和建议。虽然现在对老旧工业厂房建筑的保护价值还没有定论,但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些老厂房绝不是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制定标准能更有利更科学地进行保护和改造。

总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老旧厂房改造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改造老旧工业厂房,将会是一项关系到大量国家财政投资、城市发展、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课题。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丰富的老旧厂房改造经验,如果您有老旧厂房改造、老建筑改造方面的需求,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需注意的几点

来源:建科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一些老旧厂房处于一种既占有优质地理位置资源,又废弃闲置的尴尬境地,如何处理这些老旧厂房,一时间成为了各个城市的难题。鉴于此,老旧厂房变废为宝式的创意改造也因此应运而生,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老旧厂房的改造风潮,创意园区、幼儿园、酒店、购物中心、博物馆……很多老旧厂房在改造后焕发了新机。老旧厂房改造既是对城市的空间再造和文化建设,又在节省经济资源的前提下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人开始转战旧厂房,想把它改造成幼儿园,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有效缓解孩子上幼儿园困难的问题,这也成了幼儿园新的投资趋势!但是,想要把老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涉及的问题很多,尤其是要把一个旧厂房改造成能符合幼儿园功能的场地,需要找专业的建筑设计院做规划设计,拿出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才能在后面的改造建设中做到有条不紊。笔者有多个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的成功项目经验,下面谈谈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需注意的几点,希望对您有用。

1、经费

投资人对于经费的大概预算,可以估量最终的效果会不会和预期一样,也决定了这个幼儿园的定位。所以前期给幼儿园定好位,出预算是重中之重。

2、场地

首先,场地面积和施工的周期长短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场地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施工的难易程度,是否值得大动干戈的变成幼儿园。所以说场地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3、报批

这可能是最麻烦的,因为国家对旧工厂改造成幼儿园的要求比较高,户外场地、安全问题、采光性、通风性等都是教育局考察的重点,即使规划再好,这一关过不去都是白搭。这时候建筑设计师的图纸也显得格外重要,设计细节是否周到,可行度和落地效果都得仔细考虑。

4、装修

装修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装修风格,二是装修选材。装修风格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能够爱上这里。而装修选材则和孩子的安全息息相关,环保、安全、卫生是考虑的重点。

5、土建

这是根据厂房的实际考察决定的,根据房屋的构造,判断承重墙是否需要加固,楼板层是否需要浇筑或拆除等等问题。这和建筑的使用寿命挂钩,而且解决了安全隐患。

6、安全

安全是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的核心,安全包括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等问题,是否有安全出口设计,消防设计是否完善,幼儿园设备安全是否到位,这些都是设计师和建园人必须要考虑到的。

总之,旧厂房改造成幼儿园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需要仔细考虑清楚,尤其是场地面积、工程预算、工程时间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城市更新需要抓好村级工业园的改造

来源:建科设计

打好城市更新第一仗,村级工业园的整治改造提升非常关键,需要推动高能耗、低产出的村级工业园区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变。

村级工业园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集体经济大干快上,造就了珠三角经济指数上的烟火传奇,奠定了珠三角诸城在国内城市中堪为翘楚的经济实力。今天,我们要向高品质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迈进,须要摒弃这种昔日引以为傲的发展模式,刻不容缓把改造提升村级工业园提上日程。

城市现代化,必须解决“两高一低”的问题,即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问题,这类问题绝大数集中在村级工业园中。但是,有不少人割舍不下村级工业园区,因为它们为城市奠定了初期的工业基础,为众多企业家积累了原始资本,更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及致富问题。然而,经济形势在变化,人们利益视角与诉求在改变,正所谓老路不可恋,唯有持续的转型升级,才能符合可持续的长远利益。

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是一条突围之路,通过三旧改造和环境整治,优化土地存量,无疑可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腾出空间和机会。

从历史来看,“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曾是珠三角镇域经济的生动写照,例如虎门服装、古镇灯饰、张槎针织、容桂家电……等,这些名镇的“前身”正是村级工业园。因此,如何发扬传统产业优势,又如何在新时代探索新作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引领的政策水平,取决于当地释放的政策红利,这考验着规划的前瞻性,更考验着决策者的魄力与眼光。

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不是一刀切的关停转,而是需要分类治理,设置环评指标、安全指标、用地合法指标来规范村级工业园的运转,增强政府的服务性功能,提升规划水平,对村级工业园发展形成指导性意见,并以倾斜性政策扶持实现规划目标。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破解资金难题,并引入新业态新科技,提升村级工业园的含金量。最好的答案,只能在实践摸索中作出回答。

村级工业园改造,注定是打破既往利益格局和突破发展路径依赖的一场“硬仗”,这场仗必须打好。

旧厂房改造装修设计要注意的几点

来源:建科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创业者不断增加,很多旧厂房被重新改造成办公室、幼儿园、LOFT……等,在旧厂房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墙体可能会被拆除,有些地方可能会使用比较轻巧的材料等,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下旧厂房改造装修设计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1、大门

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面,旧厂房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大门入口空间的设计,对整个产业园设计能否成功有较大的影响,这个需要引起设计师的重视。入口改造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新型材料,鲜亮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来凸显产业园的创意;还有一类是采用的材料和风格与产业园整体保持一致。

2、楼面的改造设计

这个包括屋面拆除,创造全新屋顶造型等。当原有建筑整个屋架破坏严重时,需要将其拆除并新建符合新功能要求的屋面,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出全新的屋顶造型,同时在保温隔热、节能等功能方面满足新要求。旧厂房群在改造过程中,可以灵活的借助场地条件,做一些局部的搭建或者开辟出屋顶休闲露台,这样既增加了实际使用面积,也为使用者们提供了交流休憩的场所,提升了生活质量。

有的厂房在改造成办公室时,容易出现结构断裂或者墙体开裂问题,这就要在改造前提前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消除改造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3、门窗

旧厂房,因为是工业建筑,所以门窗一般都比较大,在改造中要注意门窗和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可以使用钢结构的幕墙相搭配,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材料相融合。

4、展场空间

产业园区内的展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用途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园区内设计展场空间,不但是适应建筑本身空间应用,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使这片区位抛掉之前简单的聚集,更近一步的体现这作为特殊文化的区域的地位。

我国很多旧厂房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设计师在对这类厂房改造设计时,一般采用保留原有的结构特征中进行设计。在符合新功能使用的需求后,大可不用大规模的整改,这样既可节省改造成本,又可以保留原有的工业风貌,从而延续时代文化传承。

总之,旧厂房改造装修设计要注意旧厂房原结构要点,同时要注意水电工程问题,做电力系统配电时,更多应当考虑实际用电量及用水问题,同时要注意和改造方沟通,这样改造进度及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老旧建筑改造的重要作用

来源:建科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一些老旧建筑逐渐荒废,如何对城市老旧建筑进行保护,如何合理地规划这些建筑,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面对着载有丰富城市记忆的老旧建筑,推倒重建或许已不是最佳的选择,如何让老旧建筑焕发新的生机,用创意给城市增添更多风格与活力,已经成为研究的趋势。深圳的iDTown国际社区、广州TIT创意园……,很多成功的老旧建筑改造案例告诉我们,用设计让这些老旧建筑焕发新生,实现自我增值,是老旧建筑改造的一个方向。

1、老旧建筑改造实现自我升值

工业建筑的遗存现在已经变成各个城市非常热门的话题,在这个变化很快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思考。不是老旧建筑被改造成创意产业园、LOFT……从而实现了老旧建筑的升值。

2、让城市化进程更包容共生

以iDTown国际社区为例,其前身是鸿华印染厂的后工业遗址,如今成为身处深圳这座大都市边缘的艺术飞地。这个厂实际上只是空置了十来年时间,可能由于离海边很近,空气的腐蚀性非常大,所以所有楼面、地面腐蚀或者锈蚀得特别厉害,十来年时间却显现出一种很古老遗址的感觉。通过改造,比如把整装车间改造成美术展览馆,以及把工人宿舍改造成青年旅社等等,iDTown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社区,让时间再度焕发生机,回归人、自然、构筑和历史之间的“本源”关联,营造置身世外的独特创意和空间体验。

3、使普通建筑从衰败到良性循环

大规模的开发、推倒重来的城市建设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头了,因此怎么样去保护、利用或是活化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更新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旧建筑的活化更新有三条线索,即旧工业建筑改造、历史街区更新和新内容下普通建筑活化。一个普通老旧建筑改造下来,植入了一个新内容,这些事情其实不是建筑师做的,而是建筑师在推动,这个是中国城市更新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使普通建筑从衰败的状态变成良性循环的状态。

总之,设计改变了生活,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果您有老旧建筑改造方面的需求,欢迎联系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我们有大量的老旧建筑改造案例,可以为您提供专业的老旧建筑改造方案。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存在的瓶颈

来源:建科设计

衰败破旧的厂房,“三高两低”的产业形态,杂乱的电线网……这是传统老旧工业园给人的印象,这些工业园区特别是城中村内的工业区,以其成本低的优势,引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由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产业规模,忽视远期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多数企业单兵作战,产品雷同,企业协作能力不强,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此外,老旧工业园区的环保、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较多,且整治难度大,因此老旧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可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是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载体保障,逐渐为各地所重视,且日益成为创造当地经济发展新局面的中心工作。对于传统老旧工业园区进行改造,是各地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必由之路。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借此机会提升脏乱差的落后形象,更应该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区域而言,则要积极开展土地置换,腾出空间引进优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然而,老旧工业区改造并非易事,牵涉到政府、开发商、社区等多个利益主体。据相关人员调研发现,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存在这些瓶颈:

1、思想狭隘,“不愿改”

部分业主认为政府对园区升级改造补助有限,另有部分业主觉得改造后容积率不高,赚取利润少。因此不少业主倾向于安于现状,改造意愿不强,参与热情不高。一些老板认为,自己的厂房出租都可以有不错的收入,为什么还要改呢?

2、资金短缺,“不能改”

部分旧工业区运作资金不足,规模也较小,无力自行改造。村级工业园改造不可避免要进行地上旧建筑物拆除、地上企业搬迁、土地平整等工作,这些往往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单靠村集体的力量显然很难完成改造,必须依赖政府或者社会资金。但即使政府和社会资金能够参与改造,同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政府可投入资金有限。因此政府资金应优先用于哪些园区改造,以什么形式投资、投入额度、标准均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明确。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后,如何对其监管与引导,防止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产业发展。这是资金瓶颈。

3、产权不清,“不敢改”

由于村级工业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离,造成在改造中要协调土地的所有权人村集体、使用权人开发企业租户(“二房东”)和经营权人生产企业等多类权益主体,进一步加大权属整合难度,从而影响村级工业园成片连片规模改造。这是产权瓶颈。

4、政策不明,“不会改”

像深圳,市、区涉及旧工业区提升改造的政策有《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暂行措施》《深圳市综合整治类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操作指引(试行)》《龙华新区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数项,然而,一是政策之间相互交织,业主无所适从;二是对产业关系复杂等特殊旧工业区提升改造存在政策缺失;三是不时有新的政策出台,部分业主无法把握前沿政策,不知如何行动。

5、产业发展瓶颈

村级工业园改造不仅需要产业载体,更需要产业内容。但目前村级工业园承载了五金、塑料、涂料、家具等大量低端雷同产业,外向型不强、创新性不足、产出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原有产业内容已经无法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充足动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如何落实产业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村级工业园改造的一大困境。

6、利益平衡瓶颈

目前改工项目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高(像在珠三角,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大约80万/亩,而商住用地普遍都1000万/亩以上),复垦项目每亩土地仅奖励10万元。因此,如何平衡不同改造方向间巨大的收益差异,保障不同改造主体间的利益平衡是各地村级工业园改造工作中的又一大难点。特别是对于以产业立市、立区的一些地方而言,如何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保障工改工主体利益,突出以产业为导向的改造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地老旧工业园区的改造步伐,可以由政府主导,通过兴建、改造、提升园区,集中实施治污、监管、安全、治安以及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有效措施,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释放和优化空间,一个产、城、人和谐发展的局面将逐步形成,而园区,也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光明美好的明天。

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时间线

来源:竖梁社cnS

前言:为什么许多文化创意产业会汇集于旧仓库、旧厂房?为什么创意产业能够使逐渐萧条的老工业遗产区域再次走向繁荣呢?这些区域是如何进行空间和产业上的重新定位与规划的?又是如何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新的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的呢?以及未来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竖梁社设计联合创始人钟冠球老师就这个议题展开讨论。

建筑是城市的史书,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旧工业建筑则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生动展示。20世纪60年代,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最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案例,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也掀起一股热潮,很多工业建筑的厂房车间被改做生活、休闲和办公、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例如,北京798、上海8号桥、广州红砖厂、广州TIT创意园等等,经过改造,这些古老的厂区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接下来,钟老师为我们剖析了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历程,其改造时间线从总体上进行划分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14年以前中国各地典型地标式建筑,第二部分为2014年后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时间线如下:

①2002年—— 北京798艺术区、上海四行仓库。

798艺术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艺术家和中产阶层的参与以及政府对工业遗产文化的保护法规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海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


②2004年——上海M50创意园、广州信义会馆。

M50创意园的原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后转型为艺术创意园区,将其打造成为集“艺术、创意、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创意品牌。



广州信义会馆原是广东水利水电厂的地皮和厂房,后被房地产开发商改造为集文化、商业、展览的场所。

③2006年——北京草场地、上海八号桥、深圳南海意库。

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定位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基地、展示窗口、交流平台以及教学、培训等多功能的文化场所。


上海8号桥项目位于上海市建国中路8—10号,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厂旧工业厂房,已经伫立了50多年,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

深圳南海意库是由三洋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创意写字楼。

④2008年——北京宋庄、上海红坊。

通州区政府将把宋庄布局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以艺术品创作、交易及衍生品开发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链。

上海红坊前身为上钢十厂旧址,转型后成为后现代艺术与创意的孵化地。

⑤2010年——上海1933老场坊、深圳华侨城LOFT、羊城创意园、广州琶醍、广州红专厂、广州TIT创意园。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药厂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的工作室,吸引各类创意产业进驻园区。

羊城创意产业园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创建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园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重点,以金融为驱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互联和网络金融三大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科技、金融”创新融合发展。

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前身为珠江啤酒厂,园区内含有啤酒博物馆、各类特色酒廊及餐饮。


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项目,位于海珠区客村地铁A出口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处于城市新中轴线上,与广州新电视塔南广场连为一体。其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


⑥2012年——杨协成电子商务园、成都东郊记忆。

2012年后,创意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无法一一统计,2012年后主要以竖梁社的项目实践来分析这条线索。
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前身为“杨协成(广州)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厂房,随着广州市政府对“退一进三”政策的落实,杨协成公司搬出该生产地,交由我司改造升级为“杨协成电子创意园”。

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目前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

⑦2014年——羊城同创汇、厦门华美空间

羊城同创汇为羊城晚报社旧址,现改造为创业孵化生态平台。

华美空间文创园在华美卷烟厂的基础上改造。用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项目以时尚中心为定位,是目前湖里区体量最大的花园式文创园,同时也是国家级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启动项目。


⑧2016年——厦门文创口岸、树德创意园、泉州万科里

联发·文创口岸作为整个湖里老工业厂房文创园的文化配套项目,结合“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输出战略,是专业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将提升湖里区形象,同时巩固厦门作为国际型都市的形象与地位,带动厦门的文化繁荣。


树德之光由原来的广州大稳玻璃厂改造而成,重新组织规划了整体流线,确立了主次动线,又通过扩建、围合、分隔等方式重新定义了“街道”立面,把原本工业尺度的厂区道路调整为适合人行的园区道路。


泉州万科里竖梁社的设计概念,从链接“旧糖厂保留区、裙楼车库、平台连廊”这三个基本功能展开,在保留原有厂区的空间肌理的原则下,新建建筑与旧建筑精确而和谐地共处,营造出尺度舒适的消费场景。

⑨2018年——广州琶醍二期、唯品同创汇、B.I.G海珠湾创意园区、南昌东湖意库、上海力波啤酒厂。

2017年竖梁社再度参与到啤酒厰 · 琶醍二期的项目设计中,继续“保留城市记忆”的设计原则,将众多啤酒厂的旧有元素保留创新,目前二期正在建设中。


唯品同创汇前身为废弃工厂,后由唯品会与同创集团进行改造。围绕设计师公共服务体系量身打造,成为融汇潮流时尚、创意办公、商业资讯于一体的艺术创意园区。


广州B.I.G海珠湾创意园区,从场地空间规划入手,从对园区内部公共空间梳理开始,通过外部界面打开、园区内部单体首层空间打通、动静流线分离等手法,成功营造出“三纵两横”的街道空间以及南面的超大江景广场。

东湖意库前身为江西省外贸储运公司仓储运输及住宅用地,园区将重点布局可持续发展产业,以“艺术主题,开放性空间,场地记忆特征”为特色亮点,打造集文创、创意办公、时尚演艺、文化交流、艺术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最具人气的文化创意地标项目。


力波啤酒厂老厂区在梅陇港以西的旧工业建筑将改造成创意工业园区,并加入餐饮等配套服务,优化老梅陇地区的产业结构,烟囱将成为老梅陇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改造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建筑原貌和保留机械设备,运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去打造一个富有在地性、艺术性、工业遗产气质的特色园区。


综上所述,旧工业建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物,而是在城市中每个历史阶段新陈代谢的产物。旧建筑经过修缮、翻新,还需要对它重新定义(包括功能和意义)。一方面,旧工业建筑是工业发展史的见证人,充满了历史的记忆,改造后需要将其具有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情感认同作用发挥出来,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节省资源,既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本期专栏嘉宾:钟冠球

文字整理:林品良 张虹逸

图片资料来源: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钟冠球

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

广州日报 2019-12-03 19:16:54

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昨日,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获悉,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市委村级工业园区整治提升的工作部署,南洲街坚持破立并举,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以“立”导进产业“新活力”,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落脚点,街道党工委、经济联社党委主动探索实施“政府指导、村社主导、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把仓储物流等低端业态为主的“脏乱差危”老旧厂房,成功打造成为集文创、服装设计时尚综合商业体的村级工业园区“海珠海珠唯品同创汇”项目。

破解城中村产业“沼泽地”

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

南洲街辖区面积14.573平方公里,由沥滘、三滘、东风3条城中村、13个社区组成,户籍人口2.9万人、来穗人员16.8万人,占总人口85%,存在市政基础差、消防安全隐患众多、“散乱污”场所集聚、“同乡村”等典型城中村问题。时至今日因产业低端、环保消防隐患等问题而饱受诟病,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沼泽地”。今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市委村级工业园区整治提升的工作部署,南洲街坚持破立并举,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以“立”导进产业“新活力”,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落脚点,街道党工委、经济联社党委主动探索实施“政府指导、村社主导、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把仓储物流等低端业态为主的“脏乱差危”老旧厂房,成功打造成为集文创、服装设计时尚综合商业体的村级工业园区“海珠海珠唯品同创汇”项目。

唯品同创汇项目融汇了创意、办公、商业、潮流资讯、休闲体验等多方元素,并突破传统创意园发展及运营模式,以创变的理念及革新的姿态,成功塑造广州全新的创意园3.0标杆,是海珠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两年计划过程中全面发挥联社党委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实施村级工业园区微改造,充分发挥东风经联社党委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入专业产业运营商参与推动落地的项目。园区以原创设计赋能孵化为方向,规划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从2018年初开始筹划,2018年6月开园使用,仅半年时间就彻底消除了来穗人员涉黑恶势力、彻底消除了消防隐患、彻底清理了众多“散乱污”场所、彻底净化了社会治安和营商环境,目前完成改造面积约8.5万平方米,园区已进驻企业150多户,拉动线上线下岗位约10000多个,是南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城中村综合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文化经济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尝试,也为村社集体经济收入、地区经济良性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

改造前的海珠唯品同创汇周边受传统的布匹辅料、皮革制品的批发、仓储物流、垃圾集散、汽车修理等低端产业辐射影响,区域内的建筑物破旧杂乱、消防隐患严重、火警频发,五类车横行,影响市容市貌。

参与改造的企业代表说,改造前楼栋间全是铁皮棚遮盖着,显得很黑暗,外立面腐朽破败,电线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五类车拉着布匹到处穿梭,仓库里面更是住着人,随处可见的光膀子穿拖鞋的村民在路边吃盒饭,整个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老旧城中村的形象。且园区内主要是布匹仓库、汽车修配厂、手工小作坊等低端业态。

居住在周边多年的群众说,每年的春秋服装加工旺季,整个工业区都是彻夜灯火通明、作坊的噪音扰民严重,“五类车”乱闯汽车难以通行,废弃的布碎铺满路面,老化的电线超负荷运转让我们心惊胆战,“脏乱差危”的现象尤为突出。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东风经联社党委深刻认识到片区迫切需要进行整改和修缮,产业急待提升,才能真正解决掣肘村社发展的难题。2018年开始,街道以彻底破解城中村社会治理顽疾为落脚点,积极联合区发改、住建、税务、国土规划等部门进行对上涌南约老旧厂房物业审计改造进行会审,着力解决消防安全验收、企业引进、产业招商等问题,积极宣传“海珠创新18条”政策,齐心协力引入实力强、信誉好、实践多的同创集团集中打造“海珠唯品同创汇”,在确保整体园区建筑总面积不增加(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建筑改造,在公共空间、建筑楼宇内进行局部拆除、抽疏、改善、并增设消防设施、提高建筑安全性,打造了融汇了创意、办公、商业、潮流资讯、休闲体验等多方元素,并突破传统创意园发展及运营模式,以创变的理念及革新的姿态,成功塑造广州全新的创意园3.0标杆。

以“立”导进产业“新活力”

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

201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54号公告显示,海珠唯品同创汇园区成功获得了“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设试点园区”的荣誉。

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园区已吸引40余家意大利设计品牌奕色、丹宁定制、大东鞋业旗下品牌宜立、轻奢婚纱定制rose queen、lady marry、银禧婚礼、涂月服饰、骊万服饰等服装创意设计类企业进驻;汇聚500余名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最高荣誉奖“金顶奖”获得者刘洋、中国十大服装设计名师紧密融合。园区整合创业创新服务资源,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创意设计支撑的载体和平台。

办法:

一是利用优势启动工程。为全面加快村社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步伐,街道紧握毗邻海珠湾片区和海珠湖的地理优势和双地铁交通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村社主导、企业建设”三管齐下,清退原来园区中布匹辅料、皮革制品批发、仓储物流、汽车修理等“散乱污”低端产业,对村社集体物业和老旧厂房进行立面整饰微改造。

二是升级改造盘活旧厂。通过重新定位、装修、招商、运营等,在不增加整体园区建筑总面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空间改造,对公共空间、建筑楼宇内部进行局部拆除、抽疏,将园区旧厂房打造成洋房式独栋办公空间、花园式艺术街区以及无处不在的有氧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态式聚拢,吸引高端人才居住办公。

三是招商引进高端产业。海珠唯品同创汇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8.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额2亿元,目前完成微改造并运营建筑面积4.2平方米,完成投资1.3亿元,自2018年6月开园以来园区出租率已达90%以上,引进唯品会、意大利奕色服装、FDC面料图书馆等多家服装生态链商家进驻,园区内消防安全隐患多、市政基础落后、“脏乱差”的现象彻底解决。

以“守初心”落实“担使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海珠区南洲街:村级工业园区破旧立新华丽转型,以“破”腾出“老城市”空间

东风经联社党委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勇担为民谋幸福的使命,党委书记发挥“头雁”作用,党委委员主动担当,带动联社“两委”、村社党员及企业代表多次就激活农村经济新活力进行深入研讨谈判,主动落实“你呼我应”机制,主动倾听社情民意,针对经济社社员、商户和居民群众对上涌南约环境“脏乱差危”的突出问题,多次组织专题会议和深入走访,积极引入专业产业运营商同创资产参与上涌南约老旧厂房微改造,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体现基层党委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初心和使命。

东风经联社党委书记何志刚表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东风经联社党委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唯品同创汇也是党委推动下实施的村级工业园区微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改造后,物业租金明显提高,村民收益明显上升,也是对我们党委在经济发展主导作用的肯定,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东风村内各类旧厂房的改造,进一步实现环境提升和村民增收的目标。

老党员黄英华表示:我居住在东风村50多年了,随着人口集聚增长,小型制衣厂聚集,随即带来了垃圾暴增、消防隐患多等城市管理问题,这两年在街道和联社联动治理下,党群服务站建成了,党员有了活动和联络的地方;环境也明显改善了,垃圾减少了,河涌干净了,新的产业进来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都是惠及民生的大实事。

唯品同创汇项目成功实践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有效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可有益启示。

成果启示:

聚焦物业改造,提升村社产业价值。针对村社集体物业大多被用作仓储、小作坊、小制衣厂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经联社党委“头雁”作用,通过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业态排查,搭建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产业招商前置引导,举办专题招商现场推介会,积极推进低效集体物业升级改造,吸引一批增长型企业进驻南洲,打造唯品同创汇、中海启迪科技园、BIG大干围艺术园等一批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赢。2018年度街道五大行业GDP实绩83.8亿元,增速8.2%;改造后物业租金从原来40元/平方米上涨到160元/平方米,增幅高达300%,村社集体经济收入直线上涨,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目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聚焦综合治理,解决城中村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共建共治共建,逐步补齐城中村地区环卫保洁、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深化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乡环境建设,针对城中村消防安全隐患多、“散乱污”场所多、来穗人员涉黑恶势力盘踞等社会治理顽疾,持续实施“5+2”“白+黑”整治模式,通过设立守控点、安装视频监控、智能门禁、发动群防群治力量等措施,极大改善了地区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环境。去年以来,街道火情事故同比下降25%,城中村脏乱差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聚焦共建共享,逐步巩固工作效果。一是借鉴“唯品同创汇”等党建示范基地,统筹推进辖区村社物业更新改造和专业批发市场、工业园整治工作,引导企业破解产业项目瓶颈制约和招商引资难题,鼓励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园区和孵化器,加强对入园企业产业把关,推动人才、资本和企业等高端资源聚集,实现村社低端产业到高端资源的持续蜕变。二是加强园区党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强化园区党的组织建设,认真倾听园区党员群众的呼声建议,定期举办园区党组织书记培训、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引导党员学干结合,发挥党员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园区党员拧成一股绳,以党建引领推动园区改造升级。

未来的唯品同创汇,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力,汇聚各种时尚原创势力,以创变的姿态驱动跨界时尚力量,依靠阵地,广泛凝聚园区党员,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引领唯品同创汇大力发展,实现村级物业的完美蜕变。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曾卫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邱伟荣、曾卫康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姣时

工业用地“宏调”深圳样本

570f47c3493ce[1]

政府通过“工改工”来保持工业用地规模的诉求与土地开发者希望通过“工改商”“工改居”增加盈利的诉求如何有效衔接,将成为未来深圳土地市场最重要的博弈之一

文/本刊记者 焦建编辑/苏琦

在尝试为产业发展打破土地瓶颈的广东各传统产业城市中,不断更新“宏调”模式的深圳,是最具探索性的样本之一。

3月底,深圳公布的最新土地出让信息显示:此前一个月,当地共有三宗土地进行招拍挂出让。因政府设置了严格的条件,其中两宗皆以起始价拍出。以其中一宗为例,因必须跨过航空航天产业中的卫星及应用产业、应拥有相关专利五项以上、产品可提供50Gbps通信通量等技术条件五个“门槛”,该地最终只有一位来自深圳的竞拍申请人。

与之相比,企业在“工改”领域内的土地竞争,则是另一幅场景:2016年底,因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在广州产权交易所挂牌的深圳某标的项目以网上竞价方式进行公开出让时,吸引了十余家房企参与竞拍。历经5个多小时、439轮报价,一家企业才以溢价率319%为代价拿下该项目地块。

除“定向”招拍挂外,“工改”是近年来深圳颇具特色的产业用地供应方式之一,其含义是指实施以拆除重建类的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主的城市更新。在招拍挂规模有限且门槛较高背景下,通过“工改”进行“工改工”、“工改商”及“工改居”(涉及到国有资产转让才须公开挂牌竞价),是深圳在过去几年中突然流行起来的土地供应手段之一,其实践也正在不断扩散到其周边的东莞、惠州等地。

但随着深圳巩固产业空间基础、稳定工业用地规模的意图日益明显,从今年初开始,涉及各类“工改”的一场产业用地供给方式改革,在深圳拉开了帷幕。通过采取鼓励或限制的一系列政策手段,深圳希望到2020年时,全市的工业用地比重还能实现不低于30%。

这是一个涉及深圳从市到区各级政府如何有效推进相关政策落地,土地开发者如何重新寻找新型盈利模式、并接受以往的短期获得高利润转变为长期获得中低利润的过程。政府的政策诉求与土地开发者的盈利如何有效衔接,将成为未来深圳土地市场最重要的博弈之一。

以工业为基

在全国的一线城市中,深圳是土地财政收入占GDP总额不超过25%的唯一一个。各类工业产业,是深圳的立身之基。

2016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6357户,新增94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99.5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个和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4%,拉动增长2.6个百分点。

深圳占地面积只有1996.85平方公里,土地的紧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面积扩容近5倍,原关外的宝安区和龙岗区被纳入特区范围,发展空间大为拓展,但依然不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保障工业发展,深圳在新增供地时一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定向”特征。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监测:2016年全市招拍挂成交59宗地块,其中27宗为工业用地,面积约115.1万平方米,占比50.1%;另一方面,针对存量土地的城市更新即工改,才是深圳工业用地供应的主要方式。

深圳城市更新可追溯至2004年,但此时目的主要是解决市容市貌问题;从2009年底开始,深圳陆续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实施细则》、《深圳综合整治类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操作指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包括旧工业区升级与城中村改造在内的城市更新登上舞台;2012年,深圳进一步指出以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由依赖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变。

在存量土地中,深圳工矿仓储用地占比达到存量面积的30%以上。而深圳2011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还进一步显示,深圳大概有3881个产业园区,其中大部分并没有与城市功能形成互动关系,亟待进行升级。它们的体量,决定了通过工改提供工业用地的供给端潜在规模。

从需求端来看,为提高企业参与工改的积极性,保证其预期利润,在过去几年中,深圳适当放松了工业用地转让的限制政策。

例如,《深圳市工业楼宇转让暂行办法》曾规定工业楼宇的配套设施应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不得分割转让或者改变用途,但在2012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暂行措施》中则规定,“升级改造为工业用途或者市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的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其配套设施限定自用……配套设施如按规定经批准进入市场销售的,应当按照市场评估地价标准补缴地价。”

政策不断推动,加之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原业主工改的意愿日趋增强。根据世联行综合体事业部向《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深圳城市更新拆除重建工业用地规模占拆除重建用地总规模的比例平均在15%-20%之间,在2016年全年达到40%(约220万平方米,城市更新总量540万平方米)左右。

在完整的流程中,“工改”指将现有土地性质为普通工业用地(M1)按一定比例改变为新型产业用地(M0),将旧工业区拆除重建升级改造为新型产业园,并配建多元化的设施,包括新型产业用房、配套商业、配套宿舍等多种物业形态。

但随着整个工改市场的不断成熟,深圳市不断认清的一种局面是:工改项目以“工改商”、“工改居”居多,“工改工”比例偏低,已出现去产业化、产业空间碎片化现象。“过去几年,你会发现,深圳这些所谓的拆除重建项目基本都被做成地产开发。而华为、中兴等企业生产基地外迁,让政府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因此政策开始转向。”世联行首席工改顾问董极对《财经》记者称。

从今年初开始,深圳迎来工改政策调整的“高发期”,继《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后,陆续出台了历经30余遍修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暂行措施》(下称《暂行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政府的调控意图不断显现。

“城市更新也有生命周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利润确实比较丰厚,很多企业都涌到了这个领域当中来,有些领域已出现了恶性竞争。为保住深圳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深圳会对相关政策调整,从复制推广阶段的放水变成现在的抽水,应该说政策基调在部分领域内是收紧的。”在相关政策调整前《财经》记者参加的一次深圳相关论坛上,深圳市规土委的一位官员已如此预警。

事后来看,这些政策在涉及工改时,确实搭建起了一张旨在提高工业用地比例、限制其他用地方式的不断收紧的立体网络。

例如,《规划》指出:深圳将力争完成100个旧工业区的复合式更新(指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工业区块线内的旧工业区更新方向原则上应为工业用地功能,严格控制“工改商”、“工改居”。在《暂行措施》中,对这种复合式更新的模式也有了相对详细的解释。

在此之前,深圳的城市更新通常是由企业出面拆除重建,以效率最高和收益最大化来衡量。

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深圳要保障制造业比例,工业用地地盘肯定要保持。拆除重建的综合成本特别高,矛盾也特别复杂,并不一定符合整个项目投资的需要。退一步回到综合整治,是对原有工业布局的尊重,也比较符合实际。此外,在一个工业区里面,单独改造成商业或居住用房,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合理布局。

“综合整治兼顾到原有业主的客观需求,也顺应原有的产业布局,尽可能减少整个拆迁布局过程中的整改。原有产业的保留也能促进与新的进驻产业平滑过渡,因此还是有好处的。”宋丁称。

董极则在分析《规划》时认为:首先,作为产业保护措施,设置工业用地政策高压线,能严控地产开发行为,切实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工改项目平均容积率或从4.5提升至6,可纵向增加产业空间载体;此外,从不限制新兴产业用地占工改项目比例到全市平均不超过50,能横向增加高端生产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物理空间载体。

在评价数月以来的政策执行效果时,宋丁对《财经》记者称,“抬高工改门槛后,工改项目投资者层级提升,工改方向更符合城市更新大方向,工改土地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和合理。”

“强区放权”之后

因历史原因导致的工业用地占比较高,深圳龙岗、宝安、南山、蛇口等地区,是深圳大量正在或潜在进行工改项目的主要分布地。

在普遍意识到要抢占发展机遇、“谁先供应土地、谁就先受益”的前提下,采取何种突破性的方式及时供应产业发展所需土地,各区均在积极筹划。

以深圳面积较大的龙岗、宝安为例:目前都存在着建设用地基本饱和,虽工业区众多,但不少都是“建设标准低、配套严重滞后的旧工业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是区政府正在面对和尝试解决的难题。来自各地的解决方案,也因此层出不穷:

针对龙岗公共配套设施相对缺乏、单个项目运作模式不利于公共设施分担和片区整体提升的情况,为避免项目申报时出现“挑肥拣瘦”的现象,龙岗探索的是片区统筹模式,按照“利益平衡、责任共担”的原则,将片区内的道路、学校、医疗机构、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含拆迁)全部纳入片区统筹。该区还在全市率先明确了城市更新项目周边公共设施由政府与开发企业共建模式,企业和政府投资比例为6∶4。

宝安则提出了为增加先进工业用地保护,划定70平方公里的工业控制线,工业红线内将严格限制工业用地转换为非工业功能。在诸多产业研究人士眼中,这实际上也是走在了全市的前面。

在罗湖区,已经对旧改项目提出要求,开发主体要与区政府签订招商引资协议。“可见区政府对发展产业的决心和力度。”一位分析人士称。

作为推动城市更新、增加工业用地的“组合拳”之一,在区政府积极性已然不低的前提下,深圳还正在落实“扩权强区”的政策。

根据该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强区放权改革的若干措施(送审稿)》及相关文件,目前深圳全市下放区级的事权共154项(仍在进行微调)。按事权类别分,主要分为审批管理和管理机制等类。审批管理类主要包括城市更新、规划国土等方面的审批事权和管理事权的下放。

城市更新,是深圳事权下放最彻底领域。去年10月底,深圳在全市施行城市更新工作改革,原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行使的城市更新项目的行政审批、行政确认等职权,除地名许可、测绘查丈等事项外,都调整至各区政府行使。此外,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也由各区政府审批,报市规土委备案。涉及精简下放的行政职权多达425项,城市更新审批流程将简化一半以上。

“这不仅有利于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工作进度,更有利于聚焦本区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位改革涉及到的相关区领导称。

据《财经》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短期看来,在不少区,因为依托事权下放后构建起的“区城市更新局”牵头进行审查,在办理相关批文时,时间普遍缩短了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在不少研究人士眼中,权力下放减少行政决策链条节省的时间成本,会让企业参与工改等各类城市更新的积极性提高。“城市更新与区一级政府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权力下放有利于区政府实施城市更新工作;而区政府对项目也比较了解,有助于其与相关利益方沟通。”一位产业观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但在实践中,这项改革也确实正在遇到一定难题,比如组织架构不够完善、没有上行政策法规的配合、审查技术也不够成熟等,这也导致了业内有人判断“下放职权”相当于闭门造车,难以见效。“以往市里负责的事情,现在让区里的科员签字,大家的谨慎心理都不小,是不是会出现其他城市中相关改革失败的现象,现在谁都不好说。”

为让改革尽快取得成效,宋丁则建议称:一是市里放权的同时,也要放人才、放管理经验、放政策,并加强监管和惩治;二是区里要尽快熟悉新业务,尽早形成管理体制和架构,尽早出经验,优化流程、管理和服务,扎实提升效率和效益。

但在不少学者看来,“强权扩区”在将产业用地供应方案的审批权下放的同时,也将主干道审批权、建设事权下放了。这一方面有利于区自主进行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警惕重复建设的问题。

事实上,在深圳目前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之所以会有3000多个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部分就源于历史上各地纷纷抢建的缘故。因此,在本轮以产业升级为主导的城市更新中,各地是否能够避免重复建设、日趋同质化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过分追求短期效果,更新改造的标准低,长远考虑不足。”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此前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目前深圳改造城中村、旧工业区时,对关系城市长远的、多元化的目标需求考虑得比较少,对旧工业区的改造只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对市民急需的商业、文化娱乐、教育等改造安排没有被优先考虑。

报告还指出,现代科技产业的发展集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更新中各区普遍、零散地建设科技园区,存在互相争夺科技资源的现象,可能造成对城市土地资源新的浪费。“城市更新要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注重城市经济功能的均衡布局。”报告建议称。

而宋丁则认为,对于各区在进行工改时的产业园区建设重复问题,会存在,但不会太大,“毕竟市政府不是完全撒手不管,会进行协调”。

“在各区都要出政绩,盯着别的区做了什么的前提下,这种协调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到实效,有待观察。”前述产业观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后工改的盈利空间

几年前,土地开发者对工改从不认可到积极投入的态度转变,只经历了短短几个项目的时间。一系列新政出台之后,其态度与积极性会受到何种影响,产业各界均在关注。

一开始,因工改项目必须由法人购买和产业行业的限制,使得许多银行、律所等相关机构在面临这个新兴市场时的态度堪称冷淡。但随着初期几个项目的“野蛮生长”,直接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居住或商业性质的物业进而售卖或租赁,利润之大,使得各类土地开发者开始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并将工改不断延展出“工改工”、“工改商”、“工改居”、“工改公寓”等一系列模式。

对工改的土地开发者来说,即便已经不存在以往将土地变性使用的巨大牟利空间,这一市场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与城中村的拆迁谈判动辄成百上千个业主相比,工业升级改造的可谈判性难度大大降低;工改可选择地块较多,可获得性较强;政策鼓励工业地产开发,申报流程相对较短;前期投入成本非常低。

截至2016年底,至少60家外地开发企业(主要为北上广及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大中型开发企业)因无法通过招拍挂或介入旧改来抢滩深圳市场,只得另辟蹊径通过合作、收购等多种形式涉足工改市场,抢占蛋糕。

对于其中考虑较为长远的企业来说,工改类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是最有效以低成本实现开发、持有、运营,从而转身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路径;而对于更多以短期内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看中的其实还是工改项目中可以通过地产化操作从而带来现金流和利润的部分,即研发用房转换功能,出售配套住宅和公寓等。

1月6日,第一太平戴维斯在深圳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五年深圳将会有近23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房供应,包括普通工业用房1500万平方米,新型产业用房约800万平方米;对应建筑面积571万平方米,总货值约1700亿元。

但随着深圳市收紧各类其他工改、回归“工改工”的政策意图变得清晰,对于各类土地开发者这一部分可以地产化方式操作的领域,调整其实也处于“在路上”状态:

近日,一份由深圳市规土委起草的征求意见稿被曝光,其核心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关于建筑平面布局,商业、办公、研发用房建筑平面不得采用住宅套型式设计,另外严格限制外墙凹槽设计,说明的就是为了禁止商业指标改造成公寓;二是套型建筑面积的规定,明确规定研发用房单套建筑面积不得小于250平方米。

据一位看到这份意见修订稿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最新的修订中,250平方米的数字可能已经被改为套内面积180平方米。但不管数字大小,这种来自政府层面的有意限制,很可能会改变工改项目持续几年的热潮,让参与者进入观望期。

董极也认为,如果工改公寓未来被全面收紧甚至完全禁止,整个工改市场将会遭遇致命性打击。因为在暗流涌动的工改写字楼市场中,盈利最高的就是作为配套的工改公寓,堪称“工改工”界的盈利“明星”。“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大背景下,未来工业用地的地产化开发将受到极大限制、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极大压缩。工改在去年下半年已经达到顶峰,接下来会进入盘整阶段。大家都在观望,看是不是会有放松,看会不会有更多的政策细则出来。”

在其看来,基于现有市场特征和几大政策的核心思想来看,未来可能的几大趋势是:一、1年-2年内工改市场盘整年,未来竞争不减;二、从前后端双控到动态控制的监管趋势; 三、开发企业涉足工改进入理性思考期;四、政企通力合作,构建城市产业运营商;五、工改保质的提升使命势在必行; 六、功能改变政策的实施细则亟须出台。

而对于仍有意深耕这一行业的参与者来说,作为盘整阶段的重要取舍之一,就是如何将以往快土地项目快节奏的开发周转模式,转变为慢节奏的持有经营性模式,并尽快找到盈利渠道。这就意味着参与者必须具备产业规划的能力,理解片区产业方向,同时在工改项目建成后还要能够吸引产业进入,具备一定招商能力。

以此前在深圳拿地的某央企地产公司为例,其操盘者在拿地初期便表示:其操作工改的思路,是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把政府希望导入的行业引进来,同时利用政府吸引企业的政策增加项目吸引力。在该地产公司那里,较为认可的是深圳天安云谷围绕华为做招商运营的思路,并曾专门进行过考察学习。

天安云谷是深圳“工改工”的示范项目,主要面向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中的初创企业,利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环境的优势,与华为科技城形成“云产业”集群。

但对于有志于此的土地开发者来说,工改项目如果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可能最后会陷入一种鸡肋状态,因此,如何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是其均需攻克的难题。

“政府在调整工改工政策的时候,希望让开发商更多地承担产业运营的角色,目前有一点甩包袱的意思。开发商愿不愿意买单、有没有能力买单,都是问题。总而言之,双方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会有一个慢慢碰撞的过程。”前述产业观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房地产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深圳的下半场就是重重受限之下的工业用地开发。虽然不会那么赚钱,但是现在摆在开发商面前的就这两碗饭,总得挑一碗吃,不然就会饿死。实际上,真正进入这一领域之后,才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机遇。”董极称。